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讀書筆記('10.2)

 
More about 第13個故事
 
More about 夢書之城 More about 星塵 More about 盲目
 
More about 蘇西的世界 More about SATURDAY星期六 More about 繼承失落的人
 

  
 
 
  More about 第13個故事 《第13個故事》 黛安.賽特菲爾德
 
  接連看了兩本內容跟書籍相關的小說,《第13個故事》同樣份量實在,內容更是轉折不斷、情結緊湊神秘難以預期,原先打算分天讀完但最後卻是一晚飆完,這本書的精采程度讓我能抗拒睡意,完全投入成為「幽靈讀者」的閱讀狂熱中。
 
  這本書也描述了閱讀時的感想,最近看了許多作品都有這個,似乎是個很熱門的題材啊,但那份共通的默契卻還是讓人十分滿足,閱讀時自己不再是自己的忘我境界,是只有同樣如此享受書本的讀者才能理解共鳴的美好經歷。
 
  這是個有點陰暗的故事,由一個當代的偉大女作家在死前講述的擁有超越想像的獨特和魔力的「真相」故事,和在此做為傳記寫者的一個古書店店員聆聽紀錄,並帶領讀者在聽作家講故事之餘,也以其他現實的管道挖掘出更多真相。
 
  作家本身的故事非常黑暗迷人,但書店店員的故事相較於作家故事的精采程度稍嫌薄弱且沒頭沒腦,兩個主角的戲份就跟她們的故事強度呈正比似的,作家的性格塑造鮮明讓人印象深刻,但書店店員的故事在此對比之下則顯得附屬而無意義。
 
  雖然我一鼓作氣一晚讀完,但這卻是個氣氛灰暗悲傷且會讓人情緒低落的故事,就連現在回想情節時時淡淡的黑暗幽傷都揮之不去,閱讀時也因勾起自身的恐懼及悲傷而眼框泛淚,不過這的確是本好書,是個讓讀者渾然忘我變成幽靈進入書中世界的好小說。
 
 
 
 
  More about 夢書之城 《夢書之城》 瓦爾特.莫爾斯
 
  《夢書之城》真不愧對書皮上的那些誇張讚嘆句,我對於能引人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書籍總是迷戀不已,這也是奇幻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雖然我不是奇幻迷,但我對奇幻作品的確有一定程度的熱愛。
 
  這本書讓我想起我初次接觸《魔戒》時的震撼與感動,當整個世界在眼前時我自身的渺小,而《魔戒》中每個身不由己被故事推著走的角色都讓我如此關切,創造出一個有歷史與未來的完整世界,又能讓人迫切關心主角走勢,寫出這樣故事的作家,套上偉大兩字絕不為過。
 
  《夢書之城》雖不如《魔戒》講述中土歷史那樣龐大的結構,但其中所描繪出的書鄉市及地下迷宮的設定也的確讓人彷彿進入歷史一般,隨著主角成為其中渺小但卻關鍵的一部分,在和主角一起驚嘆於龐大且瘋狂迷人的世界之餘,主角驚心動魄的遭遇更增添刺激。
 
  故事精采的程度讓我像是上癮一般不肯放過一秒空閒來閱讀,作者親筆描繪的插圖也讓故事情節完全浮現,簡直就像是在眼前發生一般讓人著迷,在開學第一週面對其稍有份量的厚度仍在三天內看完…啊,我也想問,什麼時候才看得到傳說雕龍的下一部作品呢?
 
 
 
  
  More about 星塵 《星塵》 尼爾.蓋曼
 
  比起我對電影的高評價,小說也因此遜色不少,這或許是先看電影在看小說的盲點,但那些『多出來的部分』竟顯得如此多餘,也讓我深感詫異,是我過於沉浸在電影之中才使我對小說感到失望嗎?
 
  相對於電影中每個角色的鮮明性格,小說則顯得平板,多了無關緊要的角色和有點拖戲的情結,也沒有電影的幽默俏皮和緊張刺激--抱歉,只看電影就足夠了--嗯…什麼時候我開始不再站在原作那邊了?我對電影的愛已經無法以小說取代了嗎?
 
 
 
 
  More about 盲目 《盲目》 喬賽‧薩拉馬戈
 
  這本書讓我想到卡夫卡的變形記,那種讓人同情卻又厭惡,壓倒一切的噁心感是一種很獨特的折磨,期中情境氣氛強烈深刻的程度更是讓人揮之不去,想忘都忘不了。
 
  但相較於變成大蟑螂的荒謬怪誕,這本《盲目》的失明則真實得更讓人覺得膽顫心驚,從小到大逐年加深的度數、逐漸模糊的視野的確讓我想過失明的可能,我得說對當時的我來說這可不只是個假想而已。
 
  不過這本書講的不是眼盲,而是更值得探討的,沒錯,當然是人性,在失明變成傳染性疾病並使得全部人都失明的過程中,跟隨唯一一雙未失明的眼睛進入隔離盲人的精神病院和充斥盲人的失序社會。
 
  一連串的非人能想像的恐怖遭遇,在失明狀態下顯現的赤裸人性原始不堪使人作嘔,雖知虛構卻又擁有真實殘酷一面的驚悚情勢,讀來實在讓人難受,我得把閱讀時間切得斷斷續續才能讓心情比較不受影響。
 
  沒有對話框的寫法有時會讓我迷失在文字中,但這的確是將人性放大審視的經典之作,但其中污穢不堪的噁心情境及緊繃絕望的氣氛--就跟卡夫卡一樣,一次就夠了,這種東西我真的沒辦法承受再多了。
 
 
 
 
  More about 蘇西的世界 《蘇西的世界》 艾莉絲.希柏德
 
  看完之後就像是被溫暖包圍一樣,悲劇開場的故事最後卻帶著濃厚深遠的愛,其中的悲傷情節讓我多次眼框泛淚,主角的慘死重重的壓在她的所愛之人身上,使他們的人生因此改變,壟罩在陰霾中,經歷了許多痛苦折磨,最後隨著時間累積成長並面對現實。
 
  本書通篇透過主角第一人稱述說她在死後從天堂觀察凡間她所愛的人的生活,她的確非常希望能使兇手罪有應得,但書中刻畫最深,對主角來說最重要的,是對家人深深的愛,對未來生活夢想的渴望,描述的口吻像是溫水一般宜人,卻又確確實實的觸動心底,過程沉重哀慟,但結局卻能讓人感受到因愛所帶來的暖意。
  
 
 
 
  More about SATURDAY星期六 《SATURDAY星期六》 伊恩.麥克伊旺
 
  怎麼也沒想到這薄薄一本卻讓我在厚書連發後陷入前所未有的強大僵局,不停抗拒棄讀的念頭想著最起碼也看看後面發生什麼,總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時走神就算了,如此輕薄的書我居然得動用目標法一章一章撐過去,就這樣撐了幾天才看完,這真可謂痛苦至極啊!
 
  密集得讓人透不過氣來的文字排版,再加上篇幅極大的離題亂扯,大量的專有名詞像是手術過程,全都讓我看得很煩悶,詩人跟醫生這種極端分類反而顯得庸俗,一堆雜事亂七八糟根本是穿鑿附會…好吧,我覺得我的腦子像是水泥一般凝固了,謝謝指教,我知道我們行不通的。
 
 
 
 
  More about 繼承失落的人 《繼承失落的人》 姬蘭.德賽
 
   打著得獎作品光環的《繼承失落的人》,講的是印度人的文化認同問題,兼具厚度與深度,內容細膩複雜而且多線並行,這本書點出了第三世界(或者開發中國家?)在面對白人文明時的矛盾,藉由幾個主要角色人生各自不同的發展,寫出在對外來文化的追求和自我文化的認同之間那純粹又矛盾的心態。
 
  台灣雖不至於像印度擁有如此大的文化落差,但崇洋心態卻是不分上下,更難堪的問題是或許我們連國家意識都搖搖欲墜,根源的中華文化因為和對岸關係而顯得複雜,本土的原住民文化在社會中實屬少數,客家或閩南文化更是淪為政治人物爭票操縱族群的手段,最糟的是這個土地的人們共同面臨認同問題的解決方法是內部分化,難怪我們無法脫離爭論意識型態的不實際。
 
  台灣的自由開放風氣使得我們追求外來文化絲毫不會有隔閡,對韓國日本還是美國,我們根本就像是自主洗腦一樣毫不保留(…我現在也是看好萊塢片看到想住L.A.了,我是不是不要再看TMZ會比較好?),但往好處想,幾乎沒有文化認同問題、能完全忠於自身慾望並且實際現實的台灣人,不管到哪裡,適應能力恐怕是最強的吧。
 
  這本想了好久才決定要不要寫,裡面印度人年輕人拼死拼活只為了去美國當廉價勞工,曾經接受過西方文明教育的老人就算會老死在印度也苟延殘喘的保留著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這些怵目驚心的殘酷現實情節真是讓人感觸良多,唉,生在台灣啊,對這種這議題實在有點狂熱…總之我盡量節制了。
 
  

2 則留言:

  1. 推薦鴨川賀爾蒙的電影,
    我覺得很棒,山田孝之演的很不錯...

    但是我怎麼都沒辦法看的下鹿男...= =

    回覆刪除
  2. 有電影啊
    雖然很好奇 不過也有點擔心怕會失望...

    鹿男只是普通而已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