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讀書筆記('11.5~7)

More about 1Q84 More about 地下室狗頭 More about 梵谷傳

More about 工作!工作! More about 第五號屠宰場 More about Facebook



  
 
 
  More about 1Q84 《1Q84 BOOK 3》 村上春樹
 
  很久以前就看了,一直拖著沒寫心得…又或者說,還要寫什麼呢?
 
  前所未有的好讀易懂,可能最近總是陷入不同寫法適應得有些煩躁吧(種類不限政策,蠻累人的…),由於過去實在讀得太多,難以避免地處在能和村上隨時都相呼應的狀態之外,還讓我再次體認到,他還真的是,非常擅長愛情小說啊。
 
  在看似抽象的連結之下,其實是建築在實際根基之上,強調合而為一的概念,塑造出兩個不完整個體追求結合而達到完美狀態的故事,但如此老套的劇情發展卻因為形上學的虛幻寫法而顯得超凡脫俗,並在虛實之間轉換交錯,做為村上的新作,《1Q84 BOOK 3》「平衡而穩當」的安全過關。
 
 
 
 
  More about 地下室狗頭 《地下室狗頭》 莫頓.朗斯
 
  只有兩字『荒謬』可以形容,前半部因為敘述角色與故事角色之間的關係會造成混淆,但後半段逐漸有趣了起來,但還是只給出了三顆星,因為文體實在太混亂了,起初我對家庭瑣事實在提不起勁來,只有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浮現的,如血脈繼承般的宿命循環還算有點意思。
 
  由於出場人物繁多支線同樣繁多,記性差且不善記人名的我再次陷入苦戰,但隨著故事逐漸串連起來,再加上每個人物其實都頗有記憶點的,當我看到最後對人物的總結時驚訝的發現我每一個都有十分鮮明的印象,這點蠻讓人佩服的。
 
 
 
 
  More about 梵谷傳 《梵谷傳》 Irving Stone
 
  《梵谷傳》相當厚實,正如梵谷短暫而狂熱的生命一樣,在與生存搏鬥的坎坷苦難中,創造出無人能及的藝術巨作,精神與身體的折磨是他在繪畫之路更上層樓的催化劑,卻也是使他生命短暫在37歲終結的原因,他為繪畫而生,也為繪畫而死。
 
  從21歲時開始的《梵谷傳》,述說著的,是一個只為繪畫存在,只用十年攀至巔峰便燃燒殆盡的靈魂,在礦區做為福音牧師的慘況使他拋棄了宗教信仰,使他真切展現了對底層窮困勞動人民的愛,與弟弟西奧之間的關係則是他之所以能成為畫家的根基。
 
  在他生時這個世界沒有給他什麼,但他全心全意的將他對生命及自然的感受都表現在畫中,是瘋狂使他達到巔峰又或者藝術家本就瘋狂並不重要,活著本就只為那瞬間的輝煌榮耀,他的自殺,只是一個生命高潮後的謝幕而已,而他留給世界的張狂與熱愛,仍持續演出中。
 
 
 
 
  More about 工作!工作! 《工作!工作!》 艾倫.狄波頓
 
  或者該說以較為浪漫的方式來檢視工作,幾個篇章的收尾非常漂亮,圖文搭配的形式也相當清晰,但牽涉到專業的部分實在太複雜了,就算我勉強看個幾十遍,相信我也不可能懂電塔的運作方程式的。
 
  至於作者的觀點,除了有時稍嫌偏激無意義之外(嘮叨的話,畢竟是寫書的嘛),我是覺得挺不錯的,帶著好奇純真的欣賞眼光、不失知識分子的批判與追究卻也不忘基層的辛勞與獨特。


  在此節錄一些不錯的句子: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正常的現象,而是一種罕見並且困難的心理成就。」
--心理學家馬洛斯《動機與人格》

「就算他失敗了,至少也是因為大膽嘗試而失敗,無論如何都勝過那些冰冷膽怯的人,無能追求勝利也不敢面對挫敗。」
--老羅斯福總統的演說

我們只要眼前還有工作要忙,就很難把死亡放在心上;與其說死亡是禁忌,不如說我們覺得死亡不可能降臨在自己頭上。工作本質上就是一種要求我們全心投入的事務。工作必須阻擾我們對人生的透徹觀點,而這也正是我們應當對工作心懷感激的原因。因為工作,我們才得以盡情投身於此起彼落的事件當中,也才得以用漫不在乎的態度,看待自己難免一死以及自己的事業終將灰飛煙滅的事實。因為我們必須忙著到巴黎推銷機油,所以才能把這些無可避免的事實轉化成抽象的思考習題。這種目光短淺的特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正常運作的必要基礎。這就是我們生存活力的來源,是一種盲目的信念,就像一隻飛蛾奮力爬過窗台,繞過一滴當初粉刷牆壁時無意間滴落的油漆,拒絕思索自己活不到第二天的事實。
即使我們明瞭自己手上的工作其實毫無意義,我們還是可能願意以無比的決心和嚴肅的態度從事這項工作。人類傾向於誇大自己種種作為的重要性,其實不是一種認知上的謬誤,而是生命本身的表現。在身心健康的情況下,我們總是習於在世界各地的所有人類經驗當中看出彼此的共通之處,不但對發生在遙遠國家的謀殺案件同聲嘆息,也一致追求超出我們自身壽命範圍的經濟成長與科技發展,忘卻了自己的生命其實不堪一擊,只要幾個病變細胞就足以讓我們告別人世。

我們如果能夠目睹我們每一項計畫的最終結果,可能就不會再有任何努力的動力。當初波斯國王薛西斯發動大軍侵略希臘,馬雅國王塔吉‧單‧奧克下令興建坎關宮殿,英國殖民地行政官在印度建立郵政系統時,有人會忍心在當下向這些滿懷熱情的人士指出,他們投注的心力終究仍是徒勞無功嗎?
工作至少能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能提供一個虛幻的泡泡,讓我們寄託追求完美的理想,能讓我們把內心無邊無際的焦慮,集中在少數幾項規模有限而且不難達成的目標上。工作可以讓我們精通並且掌控某個領域的事物,可以讓我們以身心的疲勞換得他人的尊重,可以填飽我們的肚子。因為工作,我們才不至於陷入更糟的困境裡。




  More about 第五號屠宰場 《第五號屠宰場》 馮內果

  正如大多評論,和書中所言,《第五號屠宰場》中,的確像是視戰爭為「兒戲」--真真切切的「兒童十字軍」,一群老弱殘兵組成的美國戰俘,在悲慘與死亡相襯下的荒謬與諷刺,主角因時空旅行不停轉換人生階段以脫離現實,讓戰爭的殘酷如觸不到的霧般在身邊徘徊,沒錯,你笑不出來,但也哭不出來。




  More about Facebook
《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 班.梅立克
 
  其實看電影時我就不覺得馬克渣,在小說裡更不這麼覺得了,說他渣純粹是臉書的做法很渣而已,姑且不論此書的真實性,我完全能理解他的想法和行為,大學的提款機朋友?富家小孩的消遣?愛惹麻煩的失敗份子?比起馬克,哪一個不能被取代?
 
  說馬克不擅社交是誤解,該說他根本不想參與,不想跟不擅可差遠了,天才很多,成功如他的有幾個?他心機夠重,只守護最重要的,分得出利害關係,才是使他成功的特質,想要分一杯羹,搭著他經心呵護的雲霄飛車一飛沖天?當然可以,但只有在對公司有益時才可以。
 
  而他對愛德華多也算是仁至義盡了,就算是朋友,想法落差實在太大了,感覺他們的關係也沒有電影裡那麼親近,根本沒人了解馬克是一回事,馬克不想讓別人理解又是另一回事,而這裡的狀況顯然是後者,馬克的確與眾不同,他所得到一切不容質疑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