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希望之國》村上龍

 
  More about 希望之國 《希望之國》 村上龍
 
  自看過《69》之後他逐漸成為我第二個看過最多作品的作家,村上龍這個名字也就變得跟村上春樹一樣,在我心中不再是以作家為概念而是以『人』為概念的存在——不再只是書上的名字,而是擁有性格及喜好的個體,想法緊密結合互相了解的程度也建立起遠超出現實生活所能擁有的關係。

 
  
 
  問題是,看擁有這種關係(當然是我這裡單方面)的作家的小說,就很難知道自己的閱讀或判斷客不客觀了,就像我現在對村上春樹的隨筆興趣勝過小說一樣,你很難釐清到底是基於對作家的作品的興趣還是對作家本身的興趣才促使你去看他的小說,也就更難辨識你是因為喜歡他的想法才覺得他的作品好還是他的作品本身真的很好你才覺得他的作品好?
 
  好我知道很饒口,不過我只是想表達出我沒辦法給出完全客觀的評斷而已,頂多只能拿來跟他其他作品比較:《希望之國》我想是村上龍作品中可以排在我前三名的,除了設定跟劇情很有意思之外,想法上也有太多和我長久以來的所想的契合的部分了。
 
  我對日本這個國家本身的看法許多都源自於村上龍,他的精準銳利的觀點和毫不留情的批判有時真是讓人看得上癮,但有時又覺得太激烈太偏頗,實在有點受不了,不過大部分情況下仍是讓你不能不佩服不能不認同就是了。
 
  《希望之國》是以現實日本為背景,發生了國中生集體棄學並建立組織壯大起來,最後不但改變教育制度甚至動搖股市並建立起近乎獨立都市…既現實又理想的劇情,其中大量的金融專有名詞實在讓人看得頭痛,我懷疑他根本就不想讓讀者看懂…
 
  我從有印象以來可以說一直深深恨著學校,當然,還有大人,總之這我不再贅述,《希望之國》讓國中生們以毫無侷限的想法及能力建立起能獨立不受大人干涉的世界,但透過第一人稱主角的觀點來接觸他們卻又能夠感覺到那少了什麼的不安與倦怠感,直到最後主角仍舊帶著一開始的不確定感,仍然態度曖昧沒有實際肯定或否定什麼,而現在的我也已經在逐漸獲得自由的過程中開始麻痺了。
 
  如果真能改變,如果能推翻甚至擁有不被干涉的能力,這種想法我的確有過,從國中生的嘴裡我能聽到自己,村上龍對他所說「閉塞、已經死去、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的日本,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在本書一覽無遺而且貫徹始終,完全能透過文字感覺到他的心情。
 
  至於雖然受到日本影響深遠導致和日本有些許相似的台灣,無論幸或不幸我們長期的緊張狀態及危機意識(在書中也有些許提到)使我們不會變成村上龍口中的日本,但台灣本身面臨的我想是連共同一體的認同感都沒能確立的問題,而教育改革甚至是國中生棄學之類的事情,就算看來擁有無限可能性,終究就只是小說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